藏羌戏曲进校园数字资源共享平台
当前位置:文化特色>非遗天地

《非遗文化 灿若星辰》省级非遗项目—圈德迪

【时间:2019-01-12】【来源:】【阅读:3977】

“圈德迪”为译音(黑水古语),汉语含义为打斗舞。流行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黑水县石碉楼乡、洛多乡、龙坝乡,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间古老二人舞蹈。是黑水石多咯人在生产劳作庆丰收时产生的一种独有的舞蹈。表演时间通常是在农历大年初一的转山会上,一年来本村风调雨顺无灾无难才跳该舞。舞蹈时人们把麦秆和野鸡毛制成的头盔戴在头上,意表小麦(粮食)养育了人们的子孙后代,今天以麦杆制作的帽子戴在人们头上意表对(麦杆)自高无尚的敬重,并以特有的舞步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舞蹈。

据会跳“圈德迪” 舞的老年人口述调查了解,有小麦后就有了此舞。据考证,我国栽培小麦从考古学提供的材料来看,大约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。60年代初,新疆天山东部的巴里坤县石子乡土墩遗址(属新疆新石器时代三种文化类型之一的“含彩陶类型”)里曾发现过已经碳化的小麦粒。1979年,塔里木盆地东端的罗布泊西北约70公里的孔雀河下游北岸,一个原始社会的墓葬的随葬草篓内又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小麦粒。据文献记载,我国大面积推广种植小麦当始于汉代。《汉书食货志(上)》云:汉武帝时,董仲舒曾上奏:“《春秋》它谷不书。依据历史文献、口碑传说推断“圈德迪”舞蹈有1900左右历史。“圈德迪”的特点是一种两人舞蹈,三人参与伴凑而起舞的民间舞。黑水民族骁勇善战,劳作之余,因战时需求,在庆丰收的同时,以舞蹈来表现喜跃的心情。舞蹈内容首先是由两名舞蹈者表现的是先将两把木刀放在地上,并排摆成“二字”,两人以刀为界,背对圆心,双手展开,碎步按圆形向同一方向移动。而后,两人面向对方,双手叉腰,单脚支撑,一脚弯曲向前,经过几次的试探,两人摩拳擦掌准备比试;随后,两人拾起木刀,开始比武,进行了一段时间后,两人将木刀摆在各自面前,相向而视,舞蹈完毕后双方鞠躬还礼。此舞主要表现为通过打斗产生了友谊,通过打斗成了朋友,舞蹈随之结束。

黑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。从“河惶羌人”南牵,戈基人和羌人融合,黑水形成古代羌人冉国一域。唐代后黑水地域归与吐蕃管辖。元、明、清为吐蕃宣慰司辖,黑水它具有罕见的民间习俗特色,其风格与羌族民间习俗相似,方言中的语言有较多的古羌语成分,因受藏传佛教文化引向,因此、“圈德迪” 具有藏羌文化复合的特征是其最为独有的文化特征。这种原始、古老的民间二人舞具有深刻的含义。舞蹈中有独到的艺术科学研究之处,而且在民俗研究方面也有深挖的潜力,更重要的是对迁徙民族的人类学基因方面有探讨的价值。

圈德迪

级别:省级

类别:传统舞蹈

公布批次: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

申报地区或单位:黑水县文体旅局